手艺

作者: 何新2016年10月27日原创散manbet

眼下各地都在寻找和评选工匠,那些赫赫有名的大工匠,凭手艺在自己的行业里功勋卓着,不但创造了斐然的成绩,而且享誉中外声名远扬。

举世闻名的鲁班曾是中国工匠的代表,几千年来激励着世世代代的手艺人发扬光大着他的精神。古代典籍中记载了不少出名的工匠,如操刀屠牛游刃有余的庖丁,制造车轮不徐不疾、得心应手的工匠轮扁,能够用板斧削去人家鼻尖上灰尘运斤成风的匠石,他们算是古代工匠的典范。

工匠高超的手艺来源于反复的社会实践,来源于其内心安静、专注,以及对事物锲而不舍的精神和追求完美以致炉火纯青的境界。——磨棒成针,滴水穿石,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!

我想起我的外婆。外婆不算是工匠,但也有她的手艺。外婆的手艺是“女工”,做饭与缝纫是她的拿手技艺。家里在没有烧煤之前,做饭不是一件轻松的事,我们放学后就帮外婆烧火,看外婆在厨房里淘米、洗菜井井有条地忙碌。逢年过节,人来客往,厨房里的活都是外婆担纲。小的时候,最喜欢的是看外婆“蒸扣碗”。一块巴掌大的肉,外婆要蒸好几个“扣碗”。外婆切的肉晶莹剔透薄如蝉翼,而且大小整齐匀称。她把切好的肉摊在手上,均匀地摆放到土碗里,每碗八块肉,再铺垫几坨红苕或者洋芋之类的“底子”,一个“扣碗”就成了。这种“扣碗”还有个俗名,叫“摞八块”。困难时期,不管条件怎样艰苦,一年一次的团年饭,外婆都要想方设法地弄个“九盘十二碗”出来,摆在一张八仙桌上,像一件件精雕细琢的工艺品,熠熠生辉,让一家人口舌生香,欢欢喜喜地过个年!

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缝纫机很少见,除非缝制中山服或者学生装,才花钱到缝纫店做衣服。我们的内衣内裤、棉衣棉裤,以及一家老小的布鞋,都是外婆一针一线做出来的。外婆自己打样,量体裁衣,用手工做出来的衣服合身得体,美观大方。她常常戴着一副老花眼镜,在昏黄的煤油灯下扎鞋底。外婆扎的鞋底针脚缜密,排列整齐,我们问外婆,没量尺寸没画模型,鞋底针脚怎么中规中矩?外婆说,眼睛是师傅。在没有现代化的工具之前,外婆的手艺靠的是眼睛,见多识广,靠的是心灵感悟和一双巧夺天工的手。

如今,曾经千百年来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手艺,面临失传与消亡;手艺,作为非物质manbet化遗产,理应薪火相传发扬光大,永远散发着诱人的芳香!

相关manbet章

manbet学百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