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向共在的自然

作者: 静福山人2016年11月23日人生感悟

土地上的野花显然比花店里的花更本真,但人们还是习惯于花钱买花店里的花送给所爱的人。

一溪清流,它一直在这里。当你在水边漫步嬉戏时,觉得它亲近,水波流影莫不与心境相合。而有时候,你因繁忙匆匆从岸边走过,却无心留意它,甚至孰视无睹。其实它并没有变,还是原来的样子,只是你的心情已经不同。

美国生态作家迪拉德说,“我的思想一样抽枝发芽。”如果现在枝头还没有新的萌动,你不必焦虑,还需要耐心等待时光的酝酿、筹集。如果枝叶已经衰败,那就任由它枯萎、随风飘散。不用想着那么快采摘成熟的果实吧,一切还需要生长,这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。

但现在的人性子都太急了,现实的功利和物质化的观念让人容易失去耐心,常常吃到的只是酸涩的果子。同时,也出现了较为普遍的焦躁心理,影响了人所应具有的生命尊严和从容态度

当代作家张炜在谈论陶渊明时,曾说过这样一段话:“尊严是属于生命本体即精神和心灵层面的,这个层面产生和滋长的一切才与尊严密切有关。心灵的创造物如思想和艺术、具体而积极的劳动成果,都具有客观永恒价值,是不依赖外力而独自存在的东西,它们的主要构成不带有虚拟性和指代性。”

功名富贵转头空,而自然长在。从自然出发的精神思想以及manbet化艺术作品经过岁月的淘洗仍能历久弥新,它闪耀出的光彩既是心灵的,也是自然的,永恒美的魅力便在于此。

爱默生说,“人与宇宙保持着最原始的关系。”倘要保持这种最原始的关系,就要尽可能让主观的声音消隐,回到事物本身。如果单纯把自然作为精神的避难所和心灵的疗养院,自然依然处于从属于人的位置,并未改变人所占据的事实上带有虚妄性的主体地位。

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改变,首先应是回到一个整体一一人所赖于存在并且互为依存的世界整体。人本来就在这个整体中,只是因为主观的扩张、膨胀,以至于让意志突破这个整体。但最终这种事实存在的关系本身会重新唤回一种良知和觉悟,并伴随着对世界的担当情怀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悲剧性的历史过程依然会呈现希望的可能。放在时间的维度上看,不可能回到原点或作简单的还原,但正因为时间的无限,人类尚有可能以未来的形态重构一种与自然应当如此的关系,至少还可以让心灵回到生命共在的场域。

觉悟之我超然于利益关系之上观照,便会发现个我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,只是浩浩宇宙中的一员。离开自然万物,生命如何能独立而在?由此而生悲悯慈爱,天地人为一。

相关manbet章

manbet学百科